極致化做事,向下扎根,才能抓取到最極致的細節,如何將普通人的故事講到極致?一起聽聽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一部記者姜超楠講述第31屆中國新聞獎廣播電視類電視專題二等獎《第一書記種瓜記》的創作之路,今天,我們登載全文,與大家分享。
極致創作 極致鮮活——《第一書記種瓜記》創作分享
姜超楠
我想分享一件趣事:去年獲中國新聞獎時,我收到了朋友們的恭喜;今年《第一書記種瓜記》這個作品獲獎,我得到了很多同行的羨慕:大家羨慕的不是獲獎,而是羨慕如此另類、特別而大膽的作品,能在我們電視和網絡多平臺播出;更羨慕臺里認可這樣的作品,竟然選中去參評中國新聞獎。是的,同行們用了“竟然”兩個字。被這樣羨慕,是我的幸運,也是作品的幸運。
《第一書記種瓜記》講的是江蘇省委派駐的第一書記丁先鋒的駐村故事。他帶著老黨員一起種西瓜增加村集體收入,收益用來提高低保戶的生活幸福感;他還以此為基礎,逐步發展蘆蒿等蔬菜產業。這樣一個聽上去略顯普通的選題,最終從眾多聚焦脫貧攻堅奔小康的作品中突出重圍,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大主題下的好選題 可遇也可求
去年6月,有朋友跟我吐槽,他有個熟人駐村當第一書記,整天在微信群賣瓜。朋友問:你們媒體不是也助農嘛,能不能幫幫他?圍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大主題,我和同事們一直保持敏感和關注。這個小線索,是否會變成大主題下的好選題,引發了我們的思考。我先去請教有直播助農經驗的同事,發現大號西瓜不容易通過電商形成長效幫扶。但我們的思考卻在推進:第一書記是村民脫貧攻堅奔小康的領頭羊,他能在微信群天天賣西瓜,還寫文言文廣告宣傳西瓜——說明他想了很多辦法;有硬核的故事背景,有吸引我一探究竟的故事進程,我不妨透過他,去看千千萬萬看似普通但扎扎實實為脫貧攻堅不懈奮斗的人。
極致做事 獲取極致鮮活
我有個疑問:第一書記下來扶貧的,又不是來種地的,即便把西瓜種上天去,這對于第一書記的責任來說,還差十萬八千里呢。他到底做了什么?我想先拍拍看。
總臺一直強調,要極致化做事。最初我面對這么一個不是典型、不是先進的采訪對象,預估1天的采訪拍攝量足夠了。但是拍到半天的時候,我和攝像李揚發現他身上有可知可感的真誠和踏實,發現碰見的任何一個村民都對他交口稱贊,幾乎每一個現場都很鮮活。這或許就是脫貧攻堅大主題下我要找的那個人,所以我們決定把這次看似普通的采訪做到極致。
于是,我們向臺里匯報情況后,延長了出差時間,在連云港、南京兩地連續拍攝了4天,后來又根據事件進展在南京又拍了1天。600G素材對于6分鐘的片子來說足夠“濃墨重彩”:里面有黝黑的丁先鋒被村民夸“剛來的時候很漂亮”的趣味,有滿地西瓜他卻一個都沒吃過的對村集體勞動果實的珍惜,有他一邊手捻著石頭一邊電話推銷西瓜卻被無情掛斷的沮喪,抓取到這些細節,我們才有條件完全依靠現場為觀眾展現第一書記的工作。
丁先鋒說:“我們是下來幫扶的,不是下來種瓜的,但你做,老百姓才能跟著你做,你站在那里指揮,這不是我們黨員干部的做法?!?/p>
后來丁先鋒逐漸得到村里老黨員的支持。丁先鋒告訴我:“下雨時,七十多歲的老黨員早上四點鐘就來西瓜地里排水了。他們說:‘丁書記,我們頭頂有兩個字呢!’我聽了很感動,因為我知道這兩個字是‘黨員’兩個字??!”
這些樸素的話,在作品里俯拾即是,真實而有分量。極致化做事,向下扎根,才能抓取到最極致的細節,把普通人的小故事講到極致。
大膽創新 極致表達
作品播出之后,很多同行認為這是在新媒體端的呈現,電視端肯定不會播這個片子。他們覺得太不像電視了。一是語態太活,二是剪輯制作手段太大膽。
比如:丁先鋒信心滿滿地說:“我的目標不是村集體收入18萬+,我的目標是180萬+”,我說:“你這話我可就播出去了”,他答“你播啊,我就有這個信心”,此時,我馬上采用反轉的剪輯手法:“我這還有一批瓜銷路沒解決?!?/p>
再比如,村民最初知道丁先鋒種地的消息時疑惑種地的錢他是不是要帶走???到后來,一位大爺說:“丁書記在我們這里干個三五年,我們奔向小康沒問題?!碑斘腋嬖V他丁先鋒只在這里待兩年時,大爺哎呀一聲,露出晴天霹靂的表情,讓人會心一笑之余留下思考,同時突出主題。
在剪輯上,我用了一些綜藝節目的手法,比如重復、多屏。整個作品顯得張弛有度、風趣而真摯。這些手法不是刻意為之,而是針對采訪拍攝量身打造的表現方式。針對他的實干精神、村民前后的反差等,后期剪輯采用極致化的表達,將特質更突出地呈現出來,也更能滿足移動端收看的要求?;蛟S,在很多人眼里,這是新媒體的語態,不是電視的語態。而在總臺“雙頭部”傳播戰略中,這種藩籬總是一次次被打破。每一次創作,都是一次融合傳播思維的主動介入和融合傳播效果的創新實踐。
用最誠懇的創作 歌頌人物的時代精神
人永遠是最寶貴的“素材”,人的身上有時代最閃亮的精神。
丁先鋒是個執拗的人,開始種瓜時撥款還沒下來,他先挪用了自家10萬存款;他的存款多年來用在幫助云貴地區的孩子上學,花了近百萬;他后來還出現在我們的社會新聞中:有老人不小心掉到水溝里去了,大冬天他跳進去把老人救上岸。這份執拗、奉獻和“傻氣”,在作品素材之外塑造著我對他立體的感知。
當我帶著一堆素材回來,用自己以前沒有試過的手法來講述他的故事時,我也很沒底氣。但我看著瓜田里的丁先鋒,就像看著那一刻的自己:很多事情,只有帶著不計得失的執拗、不問收獲的付出,才有可能做成。大地和質樸的人民,值得丁先鋒去傾盡全力;而丁先鋒這樣讓我敬佩的人,值得我用最誠懇的創作去記錄、去歌頌。
我是一個“幸運”的創作者,我慶幸遇見這樣的采訪對象,是他成就了作品的與眾不同。我慶幸有經歷無數次采訪依然心懷赤誠的自己,面對鮮活的故事一次次追求極致。我更慶幸有尊重創作且鼓勵創新的平臺,讓我在每一次想試一試的時候,自由而勇敢。希望未來,能帶著這份幸運,繼續創作更有價值的作品,為時代書寫更有力量的記憶。(《第一書記種瓜記》獲第31屆中國新聞獎廣播電視類電視專題二等獎,本文作者為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一部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