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管媒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是中國新聞管理體制的核心要素之一。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丁柏銓和博士生黃嫻在《傳媒觀察》2021年第10期刊文,系統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黨管媒體在不同歷史階段呈現出的不同時代特征,指出面對世界輿論格局的深刻變化、國內輿論場的復雜演進,黨管媒體在當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不斷豐富其內涵、優化其手段,不斷適應時代發展與客觀現實的需求,如此才能真正成為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重要力量。
引 言
黨管媒體是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領域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聞事業的根本原則。黨管媒體,顧名思義,就是把各級各類媒體都置于黨的領導之下,確保黨對媒體的絕對領導權和管理權。
黨管媒體在實踐中呈現出以下幾點主要特征:(1)堅持黨對新聞事業的領導、對思想輿論的引導,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2)新聞媒體必須恪守黨性原則,堅持“政治家辦報”,體現黨的意志、傳播黨的主張;(3)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4)黨在領導新聞事業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掌握“對重大事項的決策權,對資產配置的控制權,對宣傳業務的審核權,對主要領導干部的任免權”。
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繁重艱巨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堅持黨管媒體,加強和改善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是中國共產黨推進意識形態領域建設的歷史必然,也是不斷提升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的有力保障。
黨管媒體:理論建樹與實踐軌跡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中國共產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中,黨管媒體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堅持黨管媒體、守好輿論陣地是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遵循。黨管媒體的實踐服務于意識形態工作及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在不同歷史時期被烙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時期黨對新聞事業的管理經歷了由政府管理到黨和政府共同管理的局面,而后確立了以黨管媒體原則為核心特征的新中國新聞事業管理體制。
改革開放到十八大之前,是我國經濟社會取得重大進展的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新聞業發展迅速,其中一個重要特征是兼具了事業與產業的雙重屬性。這一時期,黨對媒體的管理并不是對所有媒體都實施“人財物”的直接管控,而是體現在宏觀決策引導和方向規制上;在具體管理中,則采取了黨的文件方針政策、宣傳紀律管理等與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規管理相結合的方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國際國內環境發生新的深刻變化。國際上,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更加激烈,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意識形態滲透日甚一日;在國內,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化期,社會成員的利益格局正在進一步調整,各種深層次矛盾凸顯,社會輿論場愈加復雜和難以掌控。這些都對黨管媒體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黨管媒體作出重要論述。如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所有宣傳思想部門和單位,所有宣傳思想戰線上的黨員、干部都要旗幟鮮明堅持黨性原則?!焙翢o疑問,媒體堅持黨性原則是黨管媒體最重要的內容之一。2015年12月25日,習近平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發表講話說:“要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嚴格落實政治家辦報要求,確保新聞宣傳工作的領導權始終掌握在對黨忠誠可靠的人手中?!庇衷?016年“219”講話中指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
在新聞實踐領域,推動媒體融合是新聞業貫徹落實黨管媒體原則的最重要的體現之一。2013年8月19日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及“媒體融合”這一概念,“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痹谛麄魉枷牍ぷ鲿h上討論媒體融合,這意味著媒體融合工作是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不僅再次提出了“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還指出“如何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和輿論引導,確保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和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突出問題”。這意味著推動媒體融合與加強互聯網領域的輿論引導是相互關聯的。2014年8月18日,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下面簡稱《意見》)?!兑庖姟窂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贝蛟煨滦椭髁髅襟w有利于加強對輿論的管控和引導,牢牢守住輿論特別是互聯網輿論的主陣地,這與黨管媒體的目標是高度吻合的。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就建設新型主流媒體作出重要論述。2020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強調:“要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以互聯網思維優化資源配置,把更多優質內容、先進技術、專業人才、項目資金向互聯網主陣地匯集、向移動端傾斜,讓分散在網下的力量盡快進軍網上、深入網上,做大做強網絡平臺,占領新興傳播陣地?!币幌盗兄匾撌龊驼叱雠_再次反映出當前輿論格局被深刻改寫的現狀,指明了加快推動媒體融合與進一步壯大主流輿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這一時期黨管媒體的又一重要特征,是加大了對互聯網領域的管理、做好網絡輿論的引導。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構建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媒體管理法律體系,以及關于互聯網內容管理的一批規章、規范性文件。2018年3月,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機構設置的通知》,成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與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列入中共中央直屬機構序列,主要職責包括落實互聯網信息傳播方針政策和推動互聯網信息傳播法制建設,指導、協調、督促有關部門加強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依法查處違法違規網站等。這充分體現了在推動媒體融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在互聯網領域推進黨管媒體的決心。
黨管媒體:歷史回溯與未來展望
黨管媒體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個階段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成為新聞事業健康發展和發揮自身重要作用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未來,黨管媒體的原則不能變,并將不斷面臨“如何去管”,以及如何管得“更合乎規律”和“更富有成效”的新時代命題。
(一)黨管媒體的歷史回溯
1.黨管媒體是黨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
黨管媒體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我們黨從誕生之初就把宣傳工作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過的《關于中國共產黨任務的第一個決議》規定:黨的出版物應由中央和地方黨委經辦黨員負責編輯,不能刊載違背黨的方針、政策和決定的文章。1927年,國民大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從城市轉向農村,創建工農紅軍和革命根據地,黨的新聞事業在農村根據地發展。1931年11月7日,中央蘇區通過的《黨的建設問題決議案》指出:“黨報是領導全黨斗爭,組織廣大群眾在黨的政治主張周圍的一種最重要的武器。建立完善的黨報,應看成是黨的建設工作重要的一部分?!?941年5月16日,《解放日報》在延安創刊,對于抗日民主根據地出版的首份大型日報,毛澤東提出《解放日報》要“增強黨性、聯系群眾”。同年4月,《解放日報》發表社論《致讀者》,以成為黨的“耳目喉舌”為基準進行改版,成為在救亡圖存、民族獨立的歷史年代黨管媒體的生動注腳。
2.黨管媒體體現出歷史的必然性
黨管媒體體現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必然選擇。其一,反映出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必然要求。政黨意識形態反映了一個政黨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和政治訴求等,它總是凝聚著團體成員的共識、規約著團體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因而對團體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具有導向作用。新聞媒體是進行意識形態宣傳的強大傳播工具,堅持黨管媒體,由新聞媒體傳遞黨的意志和主流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的必然要求,直接關系到執政黨的形象地位、政權穩固和前途命運。
其二,黨管媒體是中國共產黨優化執政能力建設的必要遵循。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得到優化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善用、善待、善管媒體。在這一過程中,黨管媒體通過塑造共同經驗、形成“社會黏性”、優化政治動員,建構良性循環的社會秩序。因此堅持黨對所有媒體的領導和管理,通過吸納來自各方的信息流,有利于中國共產黨在執政的政治程序和制度安排中,不斷調整和修正社會治理模式,使得媒體成為社會民眾權利與權力的延伸,同時成為政府紓解政治壓力、消減社會風險的一種緩沖。
黨管媒體反映了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的內在要求。其一,黨管媒體有利于新聞輿論工作者更好地擔當使命。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更好地擔當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只有堅持黨對媒體的領導和管理,才能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新聞媒體和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始終將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擺在第一位,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真正成為“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其二,黨管媒體有利于新聞輿論工作者接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正確的新聞觀是新聞媒體及媒體工作者的精神方向和力量源泉。歷史經驗證明,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能使新聞事業自覺抵制西方新聞觀的影響,不為雜音噪音所擾、不為錯誤思潮所惑,確保新聞輿論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堅持黨管媒體,有利于新聞媒體和新聞輿論工作者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有效應對西方發達國家的意識形態滲透和資本力量影響。
黨管媒體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厮菪轮袊闪⒑髲母锩?、建設、改革開放走向新時代的歷史,堅持黨管媒體有利于新聞輿論工作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訴求、回應群眾關切,把為人民服務的最高宗旨真正落到實處;此外,堅持黨管媒體還有利于新聞業在黨的領導下,立足于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尊重市場發展規律和變化,生產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產品,不斷激發新聞業的活力和創造力,以高質量的新聞作品和產品,不斷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二)黨管媒體的未來展望
面對國內外輿論環境以及媒體生態環境的深刻變化,黨管媒體作為中國共產黨管理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正遭遇來自當今時代的多重挑戰。這就對黨管媒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對國內外輿論環境的考察
從國際環境看,國際輿論場西強我弱的現狀沒有改變,西方國家用話語霸權定義國際秩序,在意識形態領域加劇滲透,特別是在全球化時代,互聯網發展給國與國之間的信息安全帶來挑戰。如何有效控制跨境信息、維護網絡安全和信息主權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從國內環境看,媒體行業商業化運作程度越來越加深。一方面,國有媒體“轉企改制”步伐進一步加快。另一方面商業化新媒體網站不斷涌現,媒體競爭日益激烈、行業亂象不易消除;媒體傳播生態發生顛覆性變化,多元文化思潮暗流涌動,受眾生產內容(UGC)與專業用戶生產內容(PUGC)邊界日益模糊,不僅給傳統主流傳播體系帶來沖擊,也使得對信息流動的控制難度進一步加大,使得互聯網主導的輿論場和傳統媒體主導的輿論場進一步呈現復雜的關系,輿論場域中黑色地帶的消解和灰色地帶向紅色地帶轉化的難度將有所加大。立足新時代,黨管媒體要不斷提高水準,可謂任重道遠。
2.黨管媒體未來的著力點
其一,進一步豐富內涵和拓展外延。在人人皆媒時代,黨管媒體的“媒體”絕不僅僅是“黨辦媒體”,體制內的媒體要管,市場化的媒體要管,對那些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的機構和個人也要管。特別是在當下,對互聯網給媒介環境帶來的深刻變化及對新聞輿論工作造成的影響要有充分認識和預判。凡是提供新聞信息服務、具有媒體屬性和輿論功能的主體或形態,都應當納入黨管媒體的范疇。換言之,黨對媒體的管理應實現從“黨辦媒體”到“社會化媒體”、從傳統主流媒體到網絡媒體等一切介質媒體的全覆蓋。
其二,與實踐發展和理念創新相適應。新聞輿論工作的實踐在不斷發展,也在不斷創新??v觀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管媒體的實踐,黨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當前,我國現行的黨管媒體體制主要為“黨政結合”的二元主體管理架構,其中,黨在管理中占據主導地位。隨著媒介輿論生態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網絡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崛起,黨管媒體也需要適應新的情境,亟需探索建立多層級、立體化的管理體系。尤其是在新媒體管理領域,要尊重新媒體環境下輿論生成、運行及發展變化的規律,在注重剛性約束的同時加強柔性引導,在尊重宏觀管理規則的基礎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恪守規制、又遵循規律。
其三,以著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為重要抓手。堅持黨管媒體,牢牢把握輿論陣地主動權,需要擴大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版圖,這樣才能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堅持黨管媒體不動搖,需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需要尊重傳播規律,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的創新,生產出適合不同傳播渠道和受眾特性的差異化產品,推動黨的聲音直接進入各類用戶終端,努力占領各類輿論場;積極引導輿論,面對負面輿情敢于作出積極反應,對于重大突發事件,準確發聲、及時止損,體現輿論引導時度效的要求;踐行群眾路線,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努力使得新聞報道更接地氣,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反映群眾關心的問題;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新聞輿論隊伍。
(載《傳媒觀察》2021年10月號,原文約14000字,原標題為:黨管媒體: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理論與實踐。此為節選,注釋從略,學術引用請參考原文。)
【作者簡介】
黃?嫻,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主任編輯;
丁柏銓,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