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新技術驅動下,智媒時代的新聞業不斷發生生態結構的變化。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崔文波,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導范以錦,在《傳媒觀察》2021年第3期發文認為,當今廣義上的數字新聞,是依托于數字技術生產的新聞產品。數字新聞的延伸與發展,是數字信息技術成熟之后新聞傳播觀念的創新與發展,推動了新聞業的迭代升級。然而,技術的不確定性也對傳統的基本的新聞原則與新聞價值體系形成挑戰。
信息技術的智能化重構了既有的新聞生產機制與傳播模態,同時也通過技術與內容的融合逐漸催生出新的新聞運作理念與行業運營邏輯。于是,數字技術與新聞領域相互結合的產物——數字新聞,成為了新聞生產的重要形式。
生態重構與理念變遷
大約從2010年前后開始,新聞學者對數字新聞展開持續討論,甚至國際上重要的學術期刊《數字新聞學》在2015年還專門出版了題為“數字時代的新聞學理論”特刊,將學界對這一問題的思考進行了歸納與聚合。近些年,也有一些學者對數字新聞在技術創新層面的概念化、規范化以及變革機制進行深入的探討。他們針對技術發展對于新聞業界的運作機制、生產動力、媒體專業人員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力圖尋找數字技術與新聞業的融合路徑與演變趨勢。
狹義上的數字新聞,其實是停留在傳統觀念上的一種理解。從廣義上來講,數字新聞是數字信息技術成熟發展的產物,依托于數字技術生產的新聞產品。智能媒體時代的到來,媒體內容生產發生了很大變化,各種形態的新聞脫穎而出。繼數字報紙、數據新聞、新聞客戶端、短視頻新聞、網絡直播相繼發展之后,Vlog新聞這種在表現層面的多元融合與微型敘事模式的新聞形態也逐漸進入我們的視野。這些新興的數字新聞樣式,不僅是在新聞技術層面新聞產品呈現形式上的創新,也意味著一種全新的新聞觀念的形成。數字新聞的這種發展趨勢必定會從新聞的生產邏輯與價值規范上得到全新的改變,這里我們暫且不做概念上的厘清與討論,而是著重探討數字新聞在智能媒體時代的生產轉向與價值重塑。
生產模態轉向
智能媒體語境下催生出來的數字新聞,重構了我們對于傳統數字新聞的認識與理解,數字技術的推動進一步促進了數字新聞生產形態的轉型與傳播渠道的創新。數字新聞的發展與延伸,也代表著一種智媒時代的新聞傳播觀念的創新與發展。智媒時代,數字新聞并非僅只是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普遍應用,而使新聞報道中的數字與圖表呈現上擁有更多空間,而是將數字技術滲入新聞的每個流程,信息與數據相輔相成已經成為了智媒時代新聞生產與分發的基本手段,同時也是重構媒體生產關系、增強社會治理、實現信息網絡化的核心驅動力。
首先,數字技術對于新聞的價值重構不只是形式意義上的整合與發展,更是生產邏輯的革新與延展,推動了新聞產業的迭代升級。其次,內容服務化、平臺數字化、數字網絡化的全媒體形式的融合創新也進一步強化了新聞生產的政治邏輯,使新聞信息的輿論監督與輿論引導最大化,形成主流的意見空間。再次,數字新聞給媒體的選題策劃、制作模態、用戶分析等帶來了新的思路與手段,提升了新聞的生產效率,也進一步說明了新聞的數字化、網絡化轉型是其市場邏輯引導下的必然趨勢。
新聞數據采集的真實與完整,是新聞報道準確性與客觀性的前提和基礎。運用數字技術對新聞數據進行觀察、搜集與整理,已經成為智能媒體時代數字新聞信息采集階段的必要手段。數字技術對新聞材料的整合彌補了傳統新聞素材搜集中人為統計的繁瑣與信息素材的完整性缺失等不足,同時也提高了原始數據采集整理的效率。
完整的數據采集程序完成后,需要對新聞素材進一步篩選分析與選擇加工處理。技術的客觀性也革新了傳統新聞中相對主觀的數據篩選過程,龐雜的數據可以通過算法技術進行自動甄別與篩選。某種程度上講,數字新聞的數據生產過程中,數字技術不再單獨作為新聞生產的一種輔助工具,而是從新聞生產主體的角度對新聞內容進行編碼工作。
數字技術的驅動,對于新聞制作編輯進行場景的再造和形式上的多模態有著極大影響。在用戶思維的觀念影響下,新聞信息反饋調節也逐漸在多模態的數字新聞制作的過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聚合式新聞、自動化新聞、短視頻新聞等不同的形式也應運而生,依托于算法技術、數據自動化等對新聞素材內容進行新模式的生產。數字新聞的發展并非只是形式的創新,還可以通過大數據抓取獲得關鍵信息,輔以圖表的對比、分析,盡可能還原事實真相,引發人們深層次思考,起到深度報道的作用。
智媒時代的數字新聞在用戶思維的觀念邏輯下對新聞生產產生了顛覆性的革新與完善。數字技術提高了新聞的生產效率,突破了傳統媒體時代對于時空維度的限制,傳播可以時刻發生,而新聞的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對新聞進行獲取,突出了新聞制作與分發的全時性,同時也營造了新聞敘事場景的全景性。智媒時代,用戶既是新聞的接收反饋者也是新聞場景建構的在場參與者,同時還是新聞內容的生產者。
發展困境與價值重塑
智媒時代,數字技術的融合必然成為新聞生產模態發展與新聞傳播的主要趨勢,然而技術的不確定性也導致了傳統新聞原則與新聞生態的瓦解,重塑了新聞價值體系的形成,同時也使學術研究與學科建設面臨著新的問題與挑戰。
無論技術如何變革與發展,新聞一定要堅持客觀性、真實性和時效性的原則,也需要強調新聞輿論的引導作用。而對數字技術的過度依賴,則會對新聞的基本原則產生傷害。新聞的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數字技術,但在運用先進技術的同時也需注意新聞專業生產的“連續性”。所謂的連續性就是新聞從業者在數字化轉型中,也要秉承“船頭瞭望者”的新聞敏銳性和專業精神,保持新聞從業者的能動性。數據在溝通我們認知實際全貌的過程中能起到輔助作用,為了避免過度依賴數據而陷入數據生態所導致的“生態謬誤”中,我們更需要理性的新聞價值回歸和非數據的行為認知,這樣才能夠更全面地描摹事件全貌,更中肯地反映社會生活,建構社會價值。
傳統的新聞生產除了為大眾提供新聞信息,還旨在為理性的公共討論營造話語空間。而流量為王的當下,新聞敘事的個體化和新聞媒體的式微使得極端觀點擁有了自由表達的形式和廣闊的流通空間?!耙磺薪运惴ā薄八惴ǔ绨荨背蔀槊襟w轉型過程中的重要技術應用,逐漸細化了用戶的接受渠道,能夠憑借用戶的喜好對內容進行分發,速度快、準確度高、覆蓋面廣,這些特點都是傳統新聞分發模式無可比擬的。然而,算法的過度細化使相對窄化的信息數據聚合到了分眾的視野中,長時間的窄化就可能對用戶造成“信息繭房”效應。
算法技術的非透明性影響用戶信息接收的潛在判斷力,從而對公眾的認知產生影響,用戶網絡身份的建構逐漸消解現實身份的認同。價值理性的缺失導致人們對其形式上產生過度依賴,而主觀性開始異化。主觀認知上的異化,意味著人們對形式與其表達內涵的脫離與疏遠,技術在某種程度上銷蝕了受眾的主體性與主動思考能力。甚至,算法技術通過對于碎片化、通俗化的新聞轉碼,使人們的認知在互聯網的融合下得到馴化,娛樂觀念得到培養但主體性思考逐漸匱乏。
目前很多淺度融合作品正導致用戶們非視頻新聞不看、非可視化新聞不接收的新聞閱讀習慣,而新聞價值的深度表達,新聞內容的價值性引導卻由于技術的先進形式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形式的創新在新聞生產和傳播模態的發展與變化上已有充分的表現,而新聞引導輿論的價值內核仍需在探索中強化。從技術引進到產業轉型,要避免陷入技術層面的制作內卷化,而以內容為王的信息傳播時代,流于形式的表層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數字新聞未來道路的持續性與實用性。新媒體技術的更迭速度之快同時為實證性的新聞造成了阻礙,海量的數據雖然在數量上能夠具有一定的說服力與客觀性,通過大數據地圖能夠解釋一定程度上的行為軌跡和發展過程,但是僅僅通過數據變化或數據技術的應用并不足以概括全部。機器難以傳達人類的復雜感情,新聞從業者對情感的捕捉、凝結社會共識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能被機器取代的。新聞制作模態的多元化無法完全代替人文話語在新聞實踐中的表達深度,深度報道、調查性報道不易通過技術自動整合和發揮。因此,一方面是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對技術進行系統性升級,切實解決潛在的問題。技術是人類發展的延伸,從互聯網到物聯網,再發展到5G全智能時代,形式與情感的互通互聯才應該是未來數字新聞發展的新常態。數字新聞在融合技術上需要“輕”,技術的滲透更需要“輕度”進入我們的視野,這才會使信息接收者帶著主動性去參與其中,而不至于過度沉溺而喪失主體性。而在價值內容的融合方面則需要“深”,以深度融合技術挖掘多角度的新聞敘事,“深度”帶入用戶的情緒使其全景式體驗與參與。目前在這一點上我們已看到了新突破,比如很多黨媒都在嘗試推出vlog+時政新聞,以傳播主體人格化、敘事視角微觀化、內容表達感性化獲得了廣大網友的喜愛,使以往靜態的、冷冰冰的數字新聞變成一種動態的、有溫度的述說和分享。
(載《傳媒觀察》2021年03月號,原文約9000字,標題為:智媒時代數字新聞的生產轉向與價值重塑。此為節選,圖表和注釋等從略,學術引用請參考原文。)
【作者簡介】崔文波,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范以錦,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