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國兒童電影市場步入穩步發展,但與國際兒童電影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金則霜在《傳媒觀察》2017年第8期刊文認為,這一現狀對兒童電影受眾研究提出了挑戰。從個體認知發展視角看,兒童電影受眾研究需關注不同年齡層的受眾在獲取、理解信息方面的不同;從社會認知發展視角出發,則關注兒童電影受眾通過媒介工具理解、甚至建構主流文化的過程。從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視角看,兒童電影不僅要在內容上聚焦兒童的精神成長主題,更要重視兒童特有的、解決內在沖突的途徑。
“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影票房、觀影人次持續增長,城市人口的電影消費習慣逐漸確立,兒童電影迎來了穩步發展。極具代表性的是2015年7月上映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捉妖記》成為了當年的現象級電影,票房顯著、引發熱議。優秀國產兒童電影(動畫片為主)的持續走紅,凸顯了近年來我國電影行業和觀眾群體對兒童電影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兒童電影產業的興起,對兒童電影受眾研究提出了挑戰。在我國,兒童電影受眾研究仍處在學術邊緣,研究報告寥寥且鮮有專門的主題會議。目前,我國連兒童電影受眾群體的基本情況也沒有細致研究過。在全類型電影的大型受眾調查項目中,兒童電影的受眾與電影的兒童受眾常常是缺省項。缺乏詳細的受眾描述、不了解哪些人在看兒童電影,難以進一步把握受眾對兒童電影信息的獲取程度、解讀偏好等。學界對兒童電影受眾研究的匱乏與我國兒童電影市場的火熱發展之間出現了明顯斷裂。
尊重兒童認知發展
受眾研究的重點在于闡釋受眾與媒介之間的關聯與影響。兒童電影的受眾既包括兒童也包括成人,其主要目標受眾“兒童”廣義上涵蓋了幼兒期至整個青春期的兒童與青少年。電影創作需尊重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與普通的受眾相比,兒童電影的主要目標受眾有其特殊性。兒童需要通過一個漸進的過程才能夠認識和了解電影的典型特征、掌握基本“電影語言”,將其與圖書、電視的表達形式區分開來。掌握“電影語言”,需要觀看者觀看與之認知發展相匹配的影片,從不斷變化的鏡頭、剪輯、聲效中理解畫面、聲音的象征意義,理解角色之間的不同關系。另一方面,兒童與青少年的認知能力處于迅速發展變化中,存在明顯的階段性特征,研究時需對其進行年齡分組。不同年齡的孩子在心理認知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獲取、理解媒介信息的能力隨之不同,兒童電影制作需深入理解和把握兒童的認知發展特征。
心理學家讓皮亞杰認為,兒童認識世界不是信息數量上的簡單積累,而是通過不同年齡階段的一系列心理變化形成獲取信息的全新策略。參照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感覺運動階段(2歲以前)的幼兒僅依靠感覺和運動感知世界,主要接觸的是觸摸、啃咬的媒介(如紙質書、立體書);他們無法理解事物不在眼前、卻還存在的守恒概念。前運算思維階段(2-7歲)的兒童以感知、直覺式思維為主;他們關注物體的外部特征,偏愛生活中接觸過的、熟悉的主題,喜歡物體擬人化的角色,只能理解當下視角的內容情境以及直接單一的、第一人稱的敘事策略。具體運算階段(7-11歲)的兒童具有初步邏輯能力,已經明白他人視角下的敘事策略,也可以理解相對復雜點的人物關系、觀點沖突。形象運算階段(11歲以后)的青少年逐漸具備了基于語言的抽象推理能力,可以理解復雜的敘事策略、前后事件的相互影響;能夠在接收媒介信息的過程中主動提出假設、形成預判。
在認知發展階段論提出六七十年后的今天、在更復雜的媒介環境中,學界和業界應更謹慎細致地考慮該理論對兒童電影的啟示與影響。
不同時代媒介刺激環境不同,如果機械地照搬,很可能低估現代多媒體環境下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皮亞杰研究兒童認知發展時,更關注兒童與外界環境(媒介)相互作用的過程;關注外界信息與原有認知發生沖突時,兒童如何解釋、使用信息形成新的思想。當今兒童自出生起大量接觸幼兒繪本、立體書、音頻、視頻、電子游戲,豐富多元的刺激情境、新媒體技術特有的符號系統可能會促進孩子更好、更早地理解媒介語言,或是影響孩子特定認知功能的發展進程,其具體影響層面及機制有待研究進一步證實。
促進兒童社會化
心理學家維果茨基關注社會群體、文化環境下兒童認知發展,為兒童電影與受眾研究提供了不一樣的思路。
維果斯基認為:“兒童并非孤立的個體,而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眱和ㄟ^不斷參與社會互動、掌握文化工具進而理解世界。其中,文化工具既包括物質工具(任何媒介),也包括心理工具(概念、規則、符號)。物質工具與心理工具相適應,方可達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說,電影形式及其信息內容都是兒童成長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觀看電影時,不僅僅是習得電影語言、獲得觀影技巧,更重要的是電影為孩子提供多元的、認識世界的方式,傳遞社會文化中潛在的、基礎的價值觀。
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傳承、變化的“主流價值觀”,為兒童電影的文化價值引導功能增添了豐富的時代意義。例如,對《鐵扇公主》(1941)、《大鬧天宮》(1961-1964)、《西游記之大圣歸來》(2015)三部電影進行比較,不難發現“孫悟空”這一經典文化元素在不同時期影視作品中的內涵變化?!惰F扇公主》中的孫悟空傳遞著不屈不撓爭取勝利的反侵略精神;《大鬧天宮》中突顯了孫悟空反專橫統治、反壓迫的斗爭形象;《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的孫悟空則側重角色在挑戰權威、桀驁反叛、現實束縛等多股力量交錯下的自我成長與超越。
一部優秀的、引起觀眾共鳴的兒童電影所傳遞的文化價值信息既來自于受眾的強烈需求,又反哺強化了當時的主流價值觀。同時,電影中符號概念的變化不僅體現了本土主流文化的變遷,也是全球化發展中多種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結果。社會認知發展視角的兒童電影研究,呼吁電影文本研究、受眾研究、跨文化研究等多個學術領域的共同參與。
關注精神需求和心理世界
關注、重視兒童的精神需求和心理世界,即兒童電影創作中的“兒童本位”思想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而今的問題是,雖屢屢提及“兒童本位”,但缺乏對“兒童本位”“兒童精神需求”的深入分析與理解。研究學者沒有詳細描述兒童成長中的主要精神/心理沖突;電影制作者無法準確把握兒童電影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核,這就容易出現“披著兒童電影外表的成人故事”,或是“兒童看不懂、成人看不上”的兒童電影。
1.聚焦兒童的精神成長主題
人類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數個心理的巨大變化時期。關于個體生命全程的內心成長發展,艾瑞克埃里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論頗具代表性。該理論將人的一生劃分為八個心理發展階段,并細化了個體成長各階段主要面臨的內心沖突。其中,嬰兒期(0-2歲)的主要沖突是信任與懷疑、兒童早期(2-4歲)的主要沖突是自主與羞怯、學前期(4-7歲)主要是主動與內疚沖突、學齡期(7-12歲)主要是勤勉與自卑沖突、青年期(12-18歲)主要是同一性與混亂沖突、成年早期(18-25歲)主要是親密與孤獨感沖突、成年中期(25-50歲)主要是繁衍與停滯、成年晚期(50-)主要是完整與絕望沖突。
社會心理發展論(尤其是前五個階段)為兒童電影的精神內核、“兒童本位”的細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框架,但這只具有一般性的指導作用,不能毫無章法地盲目套用。
2.重視兒童特有的、解決內在沖突的途徑
兒童電影不僅要關注兒童精神需求,更要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解決內在沖突,兩者缺一不可。
2016年7月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大魚海棠》,講述了主角少女“椿”為了報恩,歷經困難與阻礙、不顧一切復活其救命恩人——人類男孩“鯤”的故事。雖然畫面精美、富含傳統文化元素,但因主題與敘事缺陷成為了一部飽受爭議的作品。其爭議之一來自于影片主創人員對兒童精神內核的成人化主觀投射。從心理發展理論看,兒童成長過程的同伴關系(尤其是同性伙伴)、與成人的認同關系是18歲之前兒童解決內心沖突的主要支持要素。雖有異性伙伴,但兒童的異性伙伴又可細分為忽略性別的異性伙伴關系和具備性別角色的異性伙伴關系兩類。其中,兒童對異性的愛慕情感通常具有性質模糊、出現時間晚等特點,且僅是成長情境中的一個分支要素。而《大魚海棠》將少女椿的情感主線大幅局限在一對一的、執著明確的異性同伴交流過程中,并將其作為了多個少年角色行動的主要推動力。作為一部力圖表現少年自我成長的影片,主角們的內心沖突、行為動機、認知行為方式等細節與兒童成長規律不符。
相比之下,國外諸多優秀的兒童電影(尤其是兒童故事片)則充分尊重了兒童世界解決成長沖突、完成自我認識的特有方式。例如2004年廣受好評的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2007年美國夢工廠出品的《追風箏的人》、2009年法國兒童電影《小淘氣尼古拉》、或是從2001年起風靡全球十年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無一不是以同伴關系(尤其是同性伙伴)、兒童與主要成人的認同關系為重點展開。
在學術領域,我們呼吁學者們以跨學科角度深入研究與兒童階段性特征相對應的電影藝術表現形式。在市場發展中,長時間、循序漸進的兒童電影受眾培育需要細化兒童電影分類,制作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電影。此外,我們要謹慎地對待當前基于票房市場考慮的、對“合家歡電影”日益高漲的呼聲。若兒童電影作品盲目急促地趨向于“合家歡電影”發展路徑,將使電影制作者有意無意地放棄眾多獨屬于兒童文化的典型特征、加入更多成人電影語言元素。而堅持以科學的、持續變化觀點觀察和理解兒童,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提供相應的影視信息,將是兒童電影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載《傳媒觀察》2017年08月號,原文約5000字,標題為:兒童電影研究的受眾視角初探。此為節選,圖表和注釋等從略,學術引用請參考原文。)
【作者簡介】金則霜,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5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兒童電影的受眾分析與發展策略研究”(15C042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