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既具有文化多樣性,寄予著不同人種、不同教派、不同語言人們之間對話、交流、理解、合作的文化情結與命運共同體意識,也呈現出復雜多元的亞文化形態與文化離散傾向,潛藏著各種各樣的風險,需要切實加強內外兼治。著名傳播學者周偉業教授在《傳媒觀察》2018年第5期發表論文,從文化視角,探討了網絡空間文化內涵的復雜性與相關治理原則。
從人類發展歷史角度看,農業革命增強了人類的生存能力,工業革命拓展了人類的體力,信息革命則增強了人類的腦力,互聯網促進了“生產力質的飛躍”。從文化角度考察,“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這使其具有復雜多樣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屬性。研究網絡空間多元復雜的文化屬性是加深對互聯網理解的重要維度?;蛘哒f,只有透徹把握了網絡空間的文化基因,才能更為科學地理解互聯網、運用互聯網、治理互聯網和發展互聯網。
對話、交流與合作:
文化情結與共同體意識
人類經過千辛萬苦發明計算機,創造互聯網,似乎都在追求一個夢想:實現不同人種、不同教派、不同語言人們之間的聯系、對話、交流、理解、合作??梢哉f,互聯網這方面的文化屬性寄予著人類“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追求和理想。工業社會,人類生存的基礎是物質,是原子。原子意味著一個相互割裂、支離破碎的世界,原子意味著一切可以還原到最初的、最為簡單的某一種物質。信息時代的網絡則意味著聯系和交流。著名社會學家卡斯特認為“網絡是一組相互連接的節點(nodes)”。節點是網絡的基元,聯系是網絡的本質。節點可以千差萬別,但聯系卻不可改變。伯納斯-李闡述發明萬維網理想時說:“我對萬維網抱有的理想就是任何事物之間都能潛在地聯系起來?!焙菊J為,互聯是網絡的本質。
談起網絡,我們不能停留在二維的平面思維以及三維的球面思維上,必須認識到,有多少節點連接就有多少維度。網絡在技術層面將機器與機器聯系起來,在社會生活層面將人與人聯系起來,在文化傳播層面將信息與信息聯系起來,在心理認知層面,將知識、情感和意志聯系起來?!昂唵蔚卣f,網絡就是人們彼此交談,分享思想、信息和資源。要注意,網絡(Networking)是個動詞,不是名詞。重要的不是最終的成品——網絡,而是達到目標的過程,也就是人與人、人群與人群互相聯系的溝通途徑?!本W絡對話與交流表現為“人—網—人”的交流,但實質上仍然是“人—人”的互動、對話與交流。
網上網下形成同心圓,需要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努力,才能實現同心同德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其深層次文化內涵即是:互聯網的發明,蘊含著從全球到國家、社會、民族內部的對話、交流與合作,體現著技術背后的文化情結與命運共同體意識。這一文化基因是網絡空間產生社會正能量、文化正能量的秘密所在,值得我們珍惜、發揚和推重。
平等、活力與創造:
平等意識與創新價值取向
一“人人生而平等”的平等意識
網絡誕生于美國,其間滲透的美國文化十分明顯。美國文化最為明顯的特征是個體本位、人人平等。美國文化繼承了歐洲文化的諸多傳統,例如,希臘城邦的民主風氣,16世紀宗教改革提倡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觀念,18世紀啟蒙運動主張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這些傳統都成為美國《獨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思想的重要基礎。
盡管網絡作為一種客觀社會現象早已存在,但在等級社會里,倚重的是金字塔式的“科層制”?;ヂ摼W沒有采用金字塔式結構,采用的是分布式結構,沒有絕對的中心,也沒有人能夠絕對控制互聯網。與等級結構縱向流動相比,網絡可以提供更多的“橫向聯系”,使權力由垂直變為平行,個人因而得到更大的自由?;ヂ摼W中,每一臺計算機是平等的,每一個使用網絡的人也是平等的。
二“孩子般”的創造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互聯網主要是年輕人的事業”,可謂一語道破了互聯網的一個重要特征?;ヂ摼W充滿活力,具有無限創造的可能,永遠充滿著新鮮的事物、新奇的想法、新穎的表達。因為網絡需要無限的創新,所以網絡屬于年輕人或者具有年輕心態的人們。
羅伯茨、伯納斯-李、蓋茨、尼葛洛龐帝、楊致遠等數字時代的英雄,他們都是一些充滿好奇和挑戰精神的“孩子”。還有,對網絡發展做出不小貢獻的時代俠客——黑客,大多也是一些電腦神童。他們在傳播領域反監視,在經濟領域反壟斷,在政治領域反精英,運用以假亂真、寓莊于諧、推謬返正等手法進行社會批判。
自主、獨立與對抗:
亞文化形態與文化離散傾向
由單一的數字比特符號構成的網絡世界,并非鐵板一塊,而是呈現出十分復雜多樣的文化群體,這些文化群體構成了豐富多樣的網絡亞文化。網絡亞文化的源頭是黑客文化。黑客通常分為兩類:“老一代”(old school)和“新一代”(new school)。前者指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黑客;后者指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黑客。美國老一代黑客大多是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的學生,電腦愛好者俱樂部的成員。新一代黑客看著《黑客帝國》《戰爭游戲》等電影長大。很多老黑客成年以后都成了硅谷工業的巨子,代表著美國公司和企業的主流文化,違背了他們早年篤信的信息自由與開放的信念。新一代黑客秉承老一代黑客的自由開放傳統,又站在了老一代黑客的對立面。
在眾多類型的網絡亞文化之中,青少年網絡亞文化是最為顯著的一種亞文化。從數量上來說,網民之中青少年比例最大。從精神氣質上來說,網絡媒介與青少年最具親和力。青少年往往對未來充滿美好的理想,又不滿于現狀,容易走上叛逆的道路。另一方面,青少年與成人相比,也是一個相對弱勢的群體,缺乏掌握、運用傳統媒介的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因此,具有極強開放性的網絡媒介滿足了青少年的媒介需求,成為他們獲取信息、表達意見、聚合關系、交流情感、體驗藝術、參與社會文化事件的一個極佳的渠道。廣大青少年在使用網絡媒介過程之中,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網絡亞文化。
與現實世界亞文化相比,網絡亞文化具有一些較為鮮明的特征:
第一,文化娛樂中的符號創造。網絡亞文化追求符號的新穎性與創造性,追求網絡語言獨特的表達形式與表達風格(如火星文),拼貼、挪用、戲仿、惡搞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第二,匿名場域中的假面舞會。不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髦青年,留長發、穿喇叭褲、戴蛤蟆鏡,一眼就能看到。網絡亞文化群體主要是在網絡世界當中表現出文化認同、價值取向、興趣愛好上的獨立性與差異性,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他們往往與常人沒有什么區別。
第三,虛擬世界中的現實關切。網絡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看似有明顯的界限,其形態也十分多樣,但在國家認同、倫理道德、社會正義、審美趣味等方面又與主流文化、母體文化之間血脈關聯,存在著對現實社會的關切,當然也存在大量的文化離散傾向,對現實社會文化具有一定撕裂和破壞可能。
第四,成人文化中的身份自立?,F實社會的主導權掌握在成年人手中,網絡社會則是“我的地盤我做主”,網絡更多地屬于青少年,因此,他們也在網絡世界中創造了不同于成人文化的獨特文化。
挑戰、危機與治理:
潛在風險與內外兼治
在網絡社會崛起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煩惱和挑戰。治理好網絡空間,既需要內在的自律,也需要外在的治理。
首先,預防網絡空間的潛在風險,需要內在的自律性的自治性管理。網絡開放的架構促使網絡在使用中成型,使用者變成了技術制造者,也是整個網絡的塑造者。網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掌握自身命運的機會,它把自我治理、自主思考、誠實經商等等應該遵循的責任交給了我們自己。相對于社會他治性管理,網絡更需要自治性管理。因此,網民共同遵守的網絡法規、網絡倫理、網絡道德、網絡禮儀顯得尤其重要。網絡是中立的,人們可以用它來為善,也可以用它來為惡,網絡是天堂還是地獄,這一切最終都取決于人類自己。
其次,預防網絡空間的潛在風險,需要外在的他律性的法制性管理。面對無比復雜的網絡空間,僅僅依靠自律性管理顯然是不夠的?;ヂ摼W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網絡鼓吹推翻國家政權、煽動宗教極端主義、宣揚民族分裂、教唆暴力恐怖活動等行為要堅決制止和打擊。對于網絡欺詐活動、傳播色情信息、人身攻擊、兜售非法物品,也要堅決管控。在充分保護人民群眾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的基礎上,鼓勵網民開創良好的寬松的輿論氛圍,可以暢所欲言,但是對于“搬弄是非、顛倒黑白、造謠生事、違法犯罪”的言論,也要訴諸法律,不能任其超越“憲法和法律界限”。
因為互聯網創造出了一個聯系全球、溝通內外、包含線上線下的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超復雜空間,所以需要內外兼顧的協同治理、創新治理與綜合治理。要讓互聯網更好造福人民和人類,需要我們深刻理解網絡文化內涵和文化邏輯,遵循網絡治理規律,把握內外兼顧的網絡治理原則,讓各方治理力量形成合力。唯有如此,方能推動網絡事業走向繁榮,實現網絡強國戰略目標,構建網絡空間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簡介】周偉業,時任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軍事文化傳播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網絡美學研究》(項目批準號:10CZX052)研究成果。
(載《傳媒觀察》2018年05月號,原文約7500字,標題為:網絡空間的文化內涵與命運共同體意蘊。此為節選,圖表和注釋等從略,學術引用請參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