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新技術在新聞實踐與新聞科研中被廣泛應用,以及媒介生態和業界需求不斷變化,中國新聞教育也應進行革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欒軼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生劉嘉旖在《傳媒觀察》2019年第4期發表論文,遴選出中、日、英、美四國56所新聞傳播院校進行梳理與分析,發現新聞教育理念呈現出國別差異,新聞教育理念主要有“實踐取向”與“人文取向”兩大分野。文章強調,新聞傳播教育在發展的道路上始終需要平衡前行——不忘“人文化”的新聞教育傳統,兼顧“技藝化”的新聞實踐與“科學化”的新聞科研,界定新聞業的邊界才能找到新聞教育的核心。
一、中、日、英、美新聞教育傳統
相較美國以注重通識教育著稱的哥倫比亞模式,在新聞教育的實踐取向中,美國密蘇里模式的創立者讓知識脫離抽象,成為能應用于實際的工具;對英國而言,在根深蒂固的學徒制影響下,其新聞教育也曾挫折重重。新聞教育的人文取向則為其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特立獨行的日本新聞教育甚至不以培養技術類人才為目標;而在民國初年,中國的救亡之路則多了“辦報救國”這一條,培養能立刻投身新聞工作的報人是新聞教育的主要目的……歷史上各國的探索與嘗試,仍為今天的新聞教育提供著觀照。
(一)新聞教育的實踐取向
新聞是門應用性極強的職業,重視新聞職業技能培訓的傳統無論在美洲、西歐或亞洲都不罕見。
1.美國:“密蘇里方法”
在世界范圍內被奉為榜樣的,莫過于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教育模式。1908年,沃爾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在密蘇里大學創建世界上第一所新聞學院,“這是美國新聞教育,也是世界新聞教育開端的正式標志”。據其官網資料,“密蘇里方法(Missouri Method)”即“learning by doing”,強調將真正的媒體實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學院還創辦了8個自負盈虧的校園媒體,為學生提供最真實的媒體實踐體驗。
但這種偏向實用主義的教育模式在實際應用中也容易出現弊端。因為一旦過分強調技能培訓,難免會忽視對批判性思考能力和人文素質的養成,而成為優秀的記者則必須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并懷有同理心。
或許是意識到這種模式的不足,今天的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已將人文教育置于更顯要的位置。新聞學士學位畢業生的新聞專業課學分占總學分的33%,其余67%的學分則從文、史、哲、商、法等學科內選擇。但這并不意味著密大新聞學院拋棄了它一直珍視的職業培訓傳統,只是試圖將實踐與理論更好地平衡起來。
中國最早期的新聞教育受“密蘇里模式”的影響很大。當近現代中國處于內憂外患之際,“辦報救國”、利用報刊宣傳先進思想,成為一些知識分子的救亡選擇,培養大量能立刻投身新聞工作的報人成為當務之急。這恰好與美國的“密蘇里模式”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但當時只是一種培養手段的簡單移植,對新聞專業主義的探索,中國要比美國經歷了更多的曲折。
2.英國:“學徒制模式”
對新聞技能培訓的傳統貫徹得更為徹底,甚至一度拋棄高校新聞教育的,要數英國及其根深蒂固的“學徒制”。與其輝煌的媒體產業成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的新聞教育起步其實相當晚。倫敦大學曾于1919-1939年率先開設新聞學專業本科教育,但在此后的30年間一度陷入中斷;直到1971年,卡迪夫大學開辦新聞學專業的研究生教育,此后英國各高校才陸續開辦了相關的傳媒院系和專業。在此之前,英國新聞界培養新聞人才,更多的是讓其通過“學徒制”邊工作、邊學習。然而,英國大學新聞教育在“學徒制”傳統影響下長期缺席,間接造成記者教育水平普遍較低,缺乏全面的人文素養和專業精神,其中,較為嚴重的是對公民隱私的侵犯問題。
(二)新聞教育的人文取向
在美國國內,與“密蘇里模式”形成對比的,是以人文化新聞教育著稱的“哥倫比亞模式”。
1.美國:“哥倫比亞模式”
20世紀初,美國黃色新聞的鬧劇告一段落,但煽情、低俗新聞及其背后的一系列道德失范問題,已對社會秩序造成不可磨滅的破壞。美國現代報業奠基人普利策最終認識到,“傳統的師徒相傳的新聞人才培養模式難以滿足現代傳媒業的發展,從業者專業主義精神的缺失必然帶來新聞業品質的下降”。為此,他出巨資在哥倫比亞大學創辦新聞研究院,期望通過專業的新聞傳播教育,為新聞媒體輸送同時具備新聞生產技能和新聞職業道德的科班人才,讓學生對新聞業懷抱堅定的標準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對人文素養和道德良知的強調,以及新聞專業主義理念越來越被業界認可,一定程度上將人們的注意力從新聞腐敗和黑幕的陰影中拉回到了陽光下。
2.日本:人文使命與通識教育
在亞洲,日本獨特的新聞教育模式也體現出人文化取向,具體表現為新聞學界與業界的關系呈現“涇渭分明”的歷史傳統。
日本的新聞機構并不指望新聞教育界為其培養人才。媒介希望每個進入傳媒機構的新人都是一張白紙,這樣才可以使新人通過培訓,逐漸認同該媒體傳承下來的觀念,以便維持媒體風格的一致性。
其實,新聞學院與媒體行業保持一定距離未嘗不是好事。當新聞行業受各方利益支配,其更加需要堅定的價值觀和理論支撐,形成抵抗外界侵蝕的防御墻。而高校擔負起教書育人、研究理論的責任,保持自身獨立的判斷,反思業界與社會的關系,并及時對業界的不良行為進行監督和批判,才能更好地幫助新聞業履行服務公共利益的使命。
如今日本新聞教育的趨勢是把新聞學科作為一種全民通識課程,這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可以說是一種國家教育層面上的機智做法。對國家而言,面對數字詐騙、信息繭房、后真相等的挑戰,提高國民的媒介素養至關重要,如此便可讓公眾更好地保護自己、減輕信息技術不正當使用所帶來的傷害,從而維持社會穩定。對媒體而言,國民媒介素養的提升意味著公眾對媒介產品的評判能力和期待標準也在提高,反過來可以鞭策新聞工作者對每個新聞事實心存敬畏、認真核實,并創造出高質量且符合市場需求的新聞作品。
二、新聞教育的理念變遷分析
隨著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專業主義對新聞職業規范的呼喚、技術在新聞實務與科研的應用、新聞行業用人需求的變化,新聞教育理念呈現出人文化、科學化、技藝化三種傾向。
(一)作為“人文”的新聞教育
“人文化”的新聞教育理念,旨在培養具有人文情懷、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有品德和職業理想追求的新聞人才。如今,業界和學界普遍鼓吹技術主義,出現急功近利的心態,行業內的媒體亂象又層出不窮,強調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能防止新聞教育偏離培養社會“瞭望者”的初衷,回歸新聞“以人為本”的正統。本文認為,相應的“人文化”教育方法應有以下兩種維度。
第一,要加強通識教育,增進學生對事物理解的廣度和深度。第二,要加強新聞職業道德教育,明確職業規范。比如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教導學生參訪的時候不能收取被訪者或組織方的任何費用,哪怕吃組織方的一片匹薩餅也不行;以及在新聞寫作中,任何直接引用受訪者的原話,都要打電話或發郵件向受訪者確認后才能正式發表。
(二)作為“科學”的新聞教育
新聞學在高校教育中的學科定位并非總是明晰,雖然新聞學自身的人文社科基因濃厚,但隨著科技進步、基于互聯網的媒介融合蓬勃發展,新聞業務和新聞研究也主動將自己融入“科學化”的發展潮流,從數據新聞的蔓延、定量化科研論文成為學科發表主流等現象都能看到新聞教育的“科學化”傾向。
1.數據新聞:信息之美VS服務傳播
不少數據新聞作品因為過于追求視覺美化而犧牲其實用性,“信息之美”被單一曲解為“圖表之美”,流于繁雜炫目的形式,而沒有體現出對數據真正的分析和解讀,使新聞欠缺深度,有的甚至存在新聞倫理問題。這些都反映出部分從業者缺乏新聞職業素養和專業精神,高校的數據新聞教學對于糾正這些問題應擔負起更重要的作用。
數據新聞教育除了教會學生數據挖掘與可視化之“術”,更重要的是傳授數據運用之“道”。數據新聞存在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抓取數據、挖掘事實真相、闡釋事件背后的價值所在,更好地為公共利益服務。
2.科研的量化傾向:復雜模型≠高水平研究
定量內容分析法是新聞傳播學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有學者認為,“新聞學定量研究是指依據一定的有代表性數量的新聞現象、新聞實踐、新聞觀點,運用科學的測量手段,如調查、實驗、模型、表格、統計等,對其進行數字描述和分析,得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的研究方法”。
不過,在學術科研中,研究方法的使用是為了生產出真正有價值的學術成果,這種看似科學的科研,為了量化的量化,反而會使新聞教育走向事物的對立面。我們的新聞教育一方面要傳授給學生量化的研究方法,使其能在科研和職業中,正確利用充分的條件來展示更加精確、科學的世界圖景;另一方面,更應告訴學生,對于研究的問題而言,復雜或簡單的研究方法并無對錯,只有合適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
(三)作為“技藝”的新聞教育
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從業者提出新的技能要求,“融媒體記者”的提出是為例證。學校開始有意識地加重對學生新聞技能的培訓,意在培養能在行業中快速上手的新聞人才,過程中卻出現功利化的傾向。
1.課程設置的技藝化
業界生態瞬息萬變,學界順勢而動,一個突出表現是很多新聞院系在課程設置方面作出了重大調整,新增數據新聞、VR或AR新聞、無人機新聞、H5新聞、視頻新聞、社交平臺新聞等主題的課程。其次,跨學院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也成為當下新聞教育的潮流。
然而,在新聞教育理念革新的同時也伴隨著新聞傳播教育功利化的傾向,在這樣的培養氛圍內,學生對課程、對老師的期待都是“技術優先”,而對社會系統、新聞生態、政治文化環境等與新聞業密切相關的重要因素缺乏認知;同時,由于技藝優先的培養策略,使得人文精神、人性光芒、新聞理想主義等等新聞教育賴以生存的核心、支撐漸漸被邊緣化。新聞教育課程設計在跟上業界技術發展的同時,不忘初心、堅守新聞業的人文關懷,應是新聞教育理念的不變準則。
2.培養方式的技藝化
“工作坊”是一種能有效輔助新聞實踐教育的課堂形式。其最大的優勢是培訓主題明確,貼近業界或學界的實際需求或熱點;組織形式靈活,且周期短,有助于在短時間內增強學生對某個問題的理解和技能掌握。
工作坊的內容和形式并不固定,總體上以實踐為導向,但工作坊模式也有待完善。其因講求授課的效率,以教技術為主,容易缺乏理論背景的導入和對技術背后所存在的倫理問題的探究,忽視人文關懷教育。因此,對于新聞教育而言,工作坊模式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的手段,教學的重心應回歸理論課堂。
3.招聘需求的技藝化
媒體對技術人才提出種種“技術”要求,新聞教育也需因勢而動。但不同技術的使用,本質上都是為了豐富新聞產品的呈現形式,創造出更具可讀性、交互性、價值性的內容。因此,在技術培訓之外,培養深諳新媒體傳播規律、敏感洞察消費者需求、擁有強大邏輯和文字處理能力、能將萬事萬物置于宏觀的社會背景之下進行思考的新聞人才,應是未來新聞教育的重點。我們的新聞教育應強調,所有技術和設備使用的歸宿,都是為內容服務。歸根到底,唯有恰當的呈現形式與優質的內容結合,才能成就優秀的新聞產品。
4.評獎標準的技藝化
評獎標準的更新也推動著新聞教育理念的“技藝化”偏好。然而,媒介融合為何而融?很多人對它的理解僅停留在技術層面的簡單融合,而內容和價值的融合并沒有得到重視。高校推進媒介融合的技術教育,也不應忽視媒介融合的素質教育,如此才能為行業輸出高質量的從業者,有助于構建更加和諧的未來傳播圖景。
三、結語
新聞教育一方面要回應時代需求、適應媒介生態變化,另一方面還要堅守新聞業的核心,比如說新聞理想、新聞專業主義操守。過度“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模式會讓新聞這門強實踐學科與業界漸行漸遠;而盲目追求技術應用、迎合市場需求的“技藝化”教育理念又會因缺乏批判性思考、人文素養、新聞專業主義的傳授而使得新聞教育失去其核心競爭力。新聞傳播教育在發展的道路上始終需要平衡前行——不忘“人文化”的新聞教育傳統,兼顧“技藝化”的新聞實踐與“科學化”的新聞科研,界定新聞業的邊界才能找到新聞教育的核心。
(載《傳媒觀察》2019年04月號,有刪節,原文約10000字,標題為:人文化科學化技藝化:中外新聞教育理念之異同——基于中、日、英、美四國新聞教育傳統與變遷的比較研究。圖表和注釋等從略,學術引用請參考原文。)
【作者簡介】

欒軼玫
欒軼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師,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廣播電視“十佳百優”理論人才獲得者。兩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多次獲得中國廣播獎及中宣部等省部級獎項。是國內“融媒體”的早期研究者與實踐者,出版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融媒體”的學術專著《融媒體傳播》,發表融媒體相關論文60多萬字。從“全媒體”到“融媒體”到“縣級融媒體”到“四全媒體”追蹤研究融媒體十余年,關于融媒體研究的“成果數”和“被引頻次”均排名前列。
曾在中央電視臺工作多年,歷任高級編輯、網絡發展部主任、首席研究員,親身參與了國家級媒體“融媒體轉型”的各個重要階段。調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以來,開設“融媒體視聽新聞”“融媒體視聽表達”“融媒體出鏡報道”等融媒體相關課程,繼續融媒體教學實踐。
除專著《融媒體傳播》外,還出版了《新媒體新論》(人民出版社)、《媒介形象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以及《英國新聞史》(清華大學出版社)等多部學術專著,其中《英國新聞史》《媒介形象學導論》《新媒體新論》分獲第五屆、第六屆、第八屆“全國廣播電視優秀論著獎”。
欒軼玫在國家級期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發表論文60篇,論文《融媒體時代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與《試論通過電臺網站聯盟實現國家電臺二次騰飛》分獲“全國廣播電視學術論文一等獎”(2010年)與“中國新聞獎論文獎”(2000年)。
承擔“人工智能時代廣電融媒體發展研究”“人工智能時代融媒體實務”“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趨勢與政策引導”等多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多次給中央部委相關部門就“新聞發言人”“輿情應對”“新媒體應用”“危機管理”“形象傳播”等開展專題培訓。
劉嘉旖,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