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如今,社會化傳播平臺迅猛發展,微信公眾平臺的興盛、微博持續增持的用戶量、抖音短視頻的火爆……更使社會化傳播平臺成為個性化信息需求和不同興趣群體溝通交流的重要紐帶,從事相關工作的社會化傳播人才也嶄露頭角。著名學者、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范以錦和該校碩士研究生聶浩在《傳媒觀察》2018年第12期發表論文,結合具體案例,探討社會化傳播人才的發展現狀及應當具備的素養,思考社會化傳播人才的培養路徑,探索新聞傳播教育與各類機構如何順應信息傳播的發展趨勢,更好地推動社會化傳播人才的發展等相關問題。
社會化傳播平臺,從基本形態來看,有博客、播客、社交網絡、論壇、內容社區等;從基本特征來看,具有參與、共享、互相連接等。尤其是眾媒、智媒時代到來之后,微博、微信平臺的創建及龐大用戶量的進入,智能化移動終端的廣為應用,使社會化傳播進入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階段。
社會化傳播平臺發展現狀
我們打開電腦或手機,經??梢钥吹礁鞣N機構及個人開展的各種活動都會在社會化的傳播平臺上傳播,一方面是機構和個人看中了這些平臺的傳播影響力,另一方面是自媒體人分布在社會各個角落,看到感興趣的內容會主動去傳播。這種傳播幾乎可以無障礙進行,并進行多向交流。平臺的設置也是無障礙的,可以在機構創建的平臺上交流,也可以借助別的平臺創建自己的平臺,比如在微信上創建自己的公眾號等。這種傳播平臺變得越來越沒有邊際和界限,可以是由一位資深茶葉品鑒者借助騰訊微信公眾平臺這一載體,以“茶葉”為主題,傳播茶葉、品茶的相關信息,將喜愛茶葉、喜歡品茶的用戶連接起來,創立起一個討論、交流、買賣茶葉的平臺;也可以是新浪微博上一位知名電影大V所搭建的電影交流分享平臺,傳播與電影相關的信息,將喜愛電影的用戶連接起來;這個平臺甚至可以是豆瓣上的一個興趣討論小組、知乎上的版塊問答。這些平臺,基本上不做新聞,主要是相互交流,提供各種各樣的信息,利用平臺展示形象,推薦項目,有的從中形成了粉絲經濟的變現能力,在為他人服務中也為自身謀求利益。
如今,不少傳統媒體里的重量級人物投身于社會化傳播平臺的創立與發展,轉型為社會化傳播從業者,如公眾號“黎貝卡的異想世界”的主理人方夷敏。她曾擔任南方都市報的記者,在南方都市報從業十多年,有八年時政新聞從業經驗、六年娛樂電影新聞從業經驗,還當過制片人,積累了豐富的信息采集、編輯、傳播能力。2014年10月25日,方夷敏創立了自己的時尚公眾號“黎貝卡的異想世界”,成功轉型。不少高校畢業生也將工作目標定位于社會化傳播平臺。2017年,咪蒙因公司發展需要,公開招聘,一天之內,高校學生的實習、求職申請多達3000條。
為何越來越多的信息傳播人才涌向社會化傳播平臺,愿意成為社會化信息傳播從業者中的一員?分析其原因,一是社會化傳播平臺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關鍵時期,處于穩定上升的階段,對社會化傳播人才的需求量較大;二是社會化信息傳播的發展前景光明,平臺發展廣闊,未來走向被看好;三是福利待遇較好,薪酬較高,這一點被不少畢業生所看重;四是體制外的信息傳播約束較之體制內要輕松一些,個人可施展發揮的空間更加廣闊;五是社會化傳播平臺豐富多樣,更有利于從業者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平臺,從事相關信息傳播工作。
社會化傳播人才應有的素養
擁有高素養的信息傳播人才,才能推動社會化傳播平臺蓬勃向上發展。
信息傳播格局和媒介生態環境的變革要求社會化傳播人才具備較高的社會信息傳播素養,既需要具備與專業媒體人才共通的媒介素養,如扎實的基本素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深厚的理論素養與先進的傳播理念、敏銳的洞察力和旺盛的好奇心等,也需要與時代相適應的能力,如不斷學習的能力、目標領域的專業知識、用戶與平臺的連接能力、數據分析與信息理解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
社會化傳播人才需要敏銳的洞察力和旺盛的好奇心,對社會熱點和新生事物具有濃厚的研究興趣,愿意積極主動地探索信息傳播行業的未來發展。抖音是一款可以拍短視頻的音樂創意短視頻社交軟件,現已成為專注于年輕人音樂短視頻的網絡社區。抖音的創立團隊在設計抖音之初,認真思考過如何真正讓大眾年輕人輕松自在表達自我,對青少年的娛樂放松方式充滿好奇,并敏銳地發現音樂短視頻這一載體,打磨出抖音APP,終獲成功。
社會化傳播人才需要具備目標領域的專業知識,只有掌握一定的專業領域知識,才能提供更加優質的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丁香醫生是一個專注于提供醫學健康內容與醫療健康服務的社會化傳播平臺,在這一平臺上,用戶可以獲取專業醫生撰寫的科普文章和正確的就醫用藥參考,可以搜索到醫院診察疾病的APP工具以及專業貼心的線下診所服務。丁香醫生這一平臺中的社會化傳播人才,必須具備一定的醫學領域專業知識,才能更好地為求醫者提供信息服務。
另外,社會化傳播人才需要具備用戶與平臺的連接能力,促進用戶與平臺、用戶與用戶、平臺與平臺的相互連接。社會化傳播人才需要思考平臺與用戶的連接點在哪里,如何加強這一連接;同時,也要注重用戶與用戶的連接,維持用戶的忠誠度,形成影響力較大的用戶團體,增強自身的影響力;更要重視平臺與平臺的相互連接。社會化傳播人才還需要具備較強的數據分析與信息理解能力,充分利用新興技術,尋找用戶痛點,提供相應的信息服務。
分門別類強化平臺人才培養
進入到機構社會化傳播平臺的人才主要來自如下幾方面:媒介素養較高的專業媒體人轉型進入;經過新聞傳播專業訓練的新聞院系學生進入;各類專業的大中專生進入;各類機構自生自長的;其他人員進入。由于各類人才的背景不同,進入之后,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使其適應不同機構的社會化傳播。
其一,媒介素養較高的專業媒體人轉型進入社會化傳播平臺的人才培養。這些年,從專業媒體轉入社會化傳播平臺的人不少,由于他們經過專業的實操訓練,對內容經營有豐富的經驗,對傳播的規律比較熟悉,因此在進入之后上手較快。但他們在傳統媒體工作形成的慣性思維,可能會影響傳播效果,需要進行新傳播平臺所具有的“語境與連接”的訓練。另外,對所在機構的專業性知識素養欠缺,需要強化這方面的訓練,才能使機構的社會化傳播目標得以實現。
其二,經過新聞傳播專業訓練的新聞院系學生進入到社會化傳播平臺的人才培養。有許多社會化的傳播平臺在招收大學生時,會注明“有新聞傳播學背景”。從社會需求來看,傳媒學生到社會化傳播平臺上就業有其適應的一面。但是,隨著萬物皆媒、智媒時代的到來,所有的大學生都在關注媒體、使用媒體,在實踐中形成了良好的素養,用人單位并非只考慮傳媒院系的學生,可能更喜歡跨學科背景的大學生。具體來說有如下幾方面:(一)增加媒體實踐課程,拓展新媒體實踐基地。(二)加快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三)教育者需要平衡知識的輸入與輸出。(四)堅守新聞與傳播教育的初心,強化基礎素質教育,著力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優秀的道德品質,既要培養優秀的信息傳播者,又要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人。(五)推動學科交叉建設,助力學生一專多能。新聞傳播是一門社會科學,它與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息息相關,加快新聞傳播學子的多學科聯動學習,有利于學生在信息傳播平臺上更好地進行發揮。
其三,各類專業的大中專生進入到社會化傳播平臺的人才培養。機構社會化傳播平臺在招人時會招一部分與機構工作吻合的專業人才進入。比如,營銷傳播平臺,會到經濟類的專業招人。旅游傳播平臺,會到旅游專業招人。他們不缺基本的專業知識,但實踐經驗不夠,要實現機構的傳播目標,要在機構內部進行相關崗位的上崗訓練。而且,他們缺乏傳播的基本素養,也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其四,各類機構自生自長的社會化傳播人才的培養。由于他們是來自本機構的人員,自然對本機構的業務熟悉。他們需要進行媒介素養和傳播技巧的訓練。
其五,自學成才的社會化傳播人才的培養。社會化傳播人才的結構是多元的,正如前面說到的,有從媒體跳槽過來的,有從大中專院校過來的,有各類機構自生自長的。此外,還有不少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之后自我學習成才的。這類人才需針對不同的情況,缺什么,補什么。
(載《傳媒觀察》2018年12月號,原文約9000字,標題為:社會化傳播人才的發展現狀及素養提升研究。此為節選,圖表和注釋等從略,學術引用請參考原文。)
【作者簡介】范以錦,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聶 浩,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