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是硬道理也是真本事
——基于2019年度江蘇省報紙好新聞評獎的啟示
李 揚
作為記者編輯,我想每一位同行常常會追問——究竟什么是好稿?獲獎作品到底有沒有獲獎的“范式”,到底有沒有采編寫的“得獎套路”?
作為全省年度好稿評委,我在沐手端坐于評閱現場時,捫心自問得最多的就是——如何不遺漏“真正的好稿”,用什么“一把尺”來丈量眼前厚厚一堆的參評作品?
經過為期5天的緊張評審,我不由地聯想到古羅馬哲學家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說過的一段話: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見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為什么想到這樣的話?因為,在輿論傳播生態發生新變的今天,與新媒體共生的紙質媒體,其新聞作品受到前所未來的挑戰:你傳遞的觀點或者視角,可能只是輿論場中的“這一個”,由此受眾會產生追問“事實與真相到底是否如你所示?”換句話說,全媒體語境下怎樣才能做到報道的出優與服眾?獲獎作品靠的是什么氣質、什么顏值?
面對層層遴選出的優秀之作,我堅定一個答案:在報道事實和呈現真相上,好作品一定是最接近真、善、美的“那一個”,而好作品的得獎之道,惟在于:腳力的現場體驗,眼力的精準發現,腦力的深層思考及筆力的生動表達!“四力”是硬道理,是真本事;好記者一定要念好這個“真經”,練出“四力”好把式。這,也許就是我們千尋千問的所謂“套路”吧。
啟示一:“重拙大”,字字方能千鈞
評選好稿,就像古人編選詩詞集,選什么不選什么,總是要有一個標準,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標尺必須一以貫之。晚清詞人況周頤在《蕙風詞話》說過:“作詞有三要,曰重、拙、大?!敝?,氣格沉著凝重,與輕倩相對;拙,質拙樸老,與尖纖相對;大,境界開闊,托旨宏大,與細淺相對。迻之今日,打動評委、勝出同類的新聞作品何嘗不是如此?
一年一度的好新聞,不能缺少年度印記,不能在年度大事件、大主題、大戰略上失聲與缺席。365天內全球視域、國家范圍、省級層面的大事,省內各媒體都應該耳聞之、書寫之、闡發之、解釋之甚或批評之,即全息式、聚焦式予以組織報道,在提升報道份量中提高輿論聲量、提高輿論干預度。
其實,題目一眼掃過,作品含金量已掂出個八九。比如,在入圍消息類一等獎作品中,有報道“錢七虎院士捐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部獎金濟困助學”、“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迎來大動作、華泰證券勇摘‘滬倫通’第一股”,有講述“長三角人才一體化”最新圖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基層實踐樣本等等;在入圍通訊類一等獎作品中,《一橋飛架,中國高鐵將進入“懸索新時代”》、《海門臨江創造性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邊,看一個園區的創新轉型》、《養豬與環保,兩難之間謀兩全——蘇南等地養豬業調查》、《一個世界級實驗室緣何落戶港城?》等等,作品主題無一不是踩到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還有,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最大最重的主題,基層減負也是輿論普遍關注、社會熱度高的話題,在參評作品中,幾乎各家都拿出相應甚至不乏有些雷同的作品,如通訊《不想活在材料里,基層干部呼吁減負》、評論《基層減負,從破解“墻不夠用”做起》《基層減負,光減還不夠》、消息《“摘牌減負”,讓社區用房成“春天里的家”》等等。
有了題目,只是證明你的眼力還不錯,能不能寫得出彩,還要靠腳力筆力腦力來發力。比如,獲一等獎的《國旗漫卷,初心永恒——我們的五星紅旗系列報道》,此組系列報道堪稱長周期生產,2017年策劃、2019年實施,精心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和人物實地走訪,以旗敘事、國旗元素貫穿始終,通過小切口展開大主題,多角度、多維度敘述五星紅旗下祖國大地上發生的動人事跡和新中國70年的光輝足跡,展現穿越時空的愛國熱情。全媒體記者兵分8組16路,歷時一個多月,總行程5萬余公里,從江西瑞金到新疆塔城,從帕米爾高原到開山島,從漠河到海南椰林,從戈壁東風航天城到四川大涼山,尋訪與五星紅旗相關的精彩故事。記者采訪中,克服高溫、高海拔、塌方、洪水泛濫、毒蟲叮咬等困難,條件再艱苦都要深入現場一線。黑瞎子島被洪水圍困,記者為了登島采訪邊防戰士,等候了43天。由此可見,這是編輯記者“腳板子”走出來的、“腦瓜子”絞盡了才生產出來的重磅作品。對新聞素材精心打磨提煉,多媒體多終端呈現,在報紙上進行系列報道的同時,全媒體編輯記者與技術人員緊密合作,同步推出視頻、海報、H5等作品,實現融合傳播,達到了“最感人肺腑,也是最貼地氣的”刊播效果。再如,獲一等獎的消息《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迎來大動作 華泰證券勇摘“滬倫通”第一股》,是一個重大的題材:“滬倫通”是我國與發達國家資本市場合作機制的重大創新,是落實習近平主席訪英成果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重磅探索。記者對此一直跟蹤關注,在江蘇國企勇摘“第一股”的當天,融前期知識積累與當日采訪內容于一體,第一時間發出消息。相較財經類專業媒體,省級黨報的這篇報道,彰顯出視野的宏闊和對大局的把握,語言表達體現出專業度與通俗化的協同,尤其是充分展現出江蘇企業與國家發展大局的關系:一方面充分享受到國家改革開放的紅利,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江蘇企業的作為與擔當,充分彰顯了新時代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定力。此篇消息主題重大,站得高、切得準,用語洗煉,表達到位,以700多字空間“聚資本市場風云”“展開放大局風范”,透示出重大財經新聞地方黨報的獨特視角。
筆者在審讀過程中,常常為一些“硬”題材沒有寫到位、寫出“味”而深感遺憾。正所謂:臨門一腳踢“軟”了,關鍵是盤球的腳下功夫不夠、帶球時的腦筋沒動!“重”的題材,要有“拙”的打磨,才能顯出“大”的氣度、“優”的品質。
啟示二:“觀察家”,一眼穿透萬象
新聞記者的職業其實就是“觀察家”,凡你所見皆應入筆,但事實上,凡你所見未必人人都能寫出稿子,尤其是寫出讓人拍案叫絕的好稿。筆者在評審時特別看中那種“一見鐘情”,一看就會說“虧你想得到”“真的想不到”。在這意義上,眼力觀察+腦力思考,是發現新事物、認知新規律、解讀新現象、揭示新理念的“核武器”。萬綠叢中一點紅,是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是發現;忽見千帆隱映來,是發現;橫看成嶺側成峰,也是發現……新聞發現力的高下,體現在你見別人所未見,也體現在你見別人所見、并道出別人所說不出的道!所以,好記者好稿件的觀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看” ,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記錄,而是有意識觀察、集中精力觀察、融入思考觀察。
角度新、素材新、內蘊新,好作品要有“顯新”的“慧眼”。一眼穿透萬象,一眼勝于千言,有眼力就自帶傳播力。能夠獲得評委青睞的作品,一定具備這個“眼緣”。
大家知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新舉措迭現、新現象頻出,如何寫出有看頭的報道,關鍵是用眼選擇、用腦剖析。比如,有篇消息《江陰企業上海開辟“人才飛地”》,是記者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脈動中找到了突破口?!叭绾巫屓瞬欧肇暙I在江陰,又不放棄在上海生活的便利?”企業家稀松平常的一句話觸動了記者的神經,深挖下去之后發現,原來,“昔有‘星期天工程師’,今有‘人才飛地’?!痹谥Υ蛟烊蚧髽I的今天,敢為人先的江陰民營企業亦為“柔性引才”提供可復制的新樣本。記者在聯系采訪多家江陰企業后,最終選取了江陰通利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這一案例,并從該企業聘請的高分子材料專家馮煜博士預定高鐵火車票這一細節入手展開文章。這篇短小精悍的獨家新聞,以小現大,展現了作為社會經濟最基本的細胞的企業在“一體化”浪潮中的睿智與擔當。
同樣是選擇,智者往往在千山萬水中觀察到的別樣風景。有篇通訊作品《從費孝通筆下“第一村”,竟淪為經濟薄弱村——“江村”開弦弓村怎么了?》,讓評委們稱道的不僅是扎實的調查功夫,還在于把視點聚焦在這樣一個特別有意義的村莊。由于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駐村調查撰寫了成名作《江村經濟》一書及前后共26次進村調研,蘇州市吳江區開弦弓村大半個世紀來一直是蜚聲中外的中國農村社會調查第一村、中外各界觀察中國農村的樣本村、窗口村。2019年夏,記者前往該村采訪,卻意外發現開弦弓村已淪為當地的貧困村。是什么束縛了開弦弓村的發展?振興的出路又在哪里?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三度進村、歷時十多天進行了深入調查,采訪了歷任村干部、村民及專家學者等近百人,形成采訪筆記近3萬字,經反復修改、提煉,終成此稿。
再如,去年香港暴亂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按理說,江蘇媒體報道無非是一些面上的即時報道、記者發自現場的報道等等,很難寫出上乘的作品。但是,通訊《阿sir的婚禮照,我們包了!》卻別具一格,選材獨到、落筆新巧,用一則富有溫度、飽含真情的故事反映了暴亂之下正能量聚力的好主題。去年12月初,一張極為特殊的婚禮照被一位攝影師發在網上,新郎新娘以剪影形式出現,背后是香港維多利亞港全景。這是一位內地攝影師飛赴香港為一位警員免費拍攝的。記者得知這一線索的背景后,第一時間獨家聯系到了這位無錫攝影師。原來這位警員早早訂好婚期后,遇上香港暴亂,部分當地婚慶公司聯合起來拒絕為香港警察婚禮服務。內地一批攝影師得知后,發起“撐警”活動,愿意免費服務表達支持。記者以一張特別的婚紗照為切入點,還原特殊時代背景下,港警婚禮受阻遇援手的故事。稿件首發后,在微博上成為熱搜榜前十。通過報道這場特殊時代背景下的婚禮,讓更多人了解香港警察的不易和堅守。稿件也展現了內地各行各業普通人撐警的自發行為,對維護香港秩序、祖國統一的支持。
其實,人人所見略同,而“英雄所見不同”。在往年和今年評審中,常常會遇到同質化、同題化的作品:鄉村文明實踐、助殘濟困、援疆援藏、愛心接力……居然,某地老兵堅持N年守護XX之類的題材反復出現。本來,這些都是可可歌可泣、值得大書特書的新聞原料,但是,如果沖出來評獎,就應該考慮原料加工的水平——如何“切”、如何“渲”、如何“勾”、如何“點睛”。沒有獨到的眼光、獨特的筆法,新聞只是故事,敘述只是記事,離打動人、打動評委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那些脫穎而出的作品告訴我們,角度是觀察的第一要素,文章要讓人有不同凡眼的能見度,或抓住淚點笑點,或扣住心弦命脈,或撥云袪霧,或大開腦洞。閱讀字里行間,讓人不由生出“別別竅”之嘆,多有“原來是這么一回事”之慨,這才是新聞永遠不老的魅力所在吧。
啟示三:“話語力”,文辭表達制勝
有句老話:新聞是語言的藝術,寫什么重要,怎么寫同樣重要。在今天新媒體風行大勢下,不少新聞記者似乎忘記了“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為淺閱讀、快餐化所牽絆。新聞話語風格往往決定了新聞的可讀與耐讀,在文從字順的前提下,好的修辭才能傳遞出好的思想,優美而雅正、溫柔而敦厚的文字最能留住眼球。無論時代如何進步,無論話風如何新變,人們最想讀也最耐讀的是思想之美與語詞之美“美美與共”的審美力作。
我作了一個粗粗的統計:在這次參評的237篇消息、206篇通訊、55篇評論這三大件中,有40%多的作品其實是因為“話語”表達錯誤、講述不清,以及措辭不美不雅而與獎擦肩!同時,對最終入圍一等二等的作品也作了分析:79件消息、73件通訊、19件評論作品中,也有40%左右幾乎是一看就覺得有“話語力”的好表達作品。比如:消息《15萬條留言凝結出“和平”的分量》《洪澤湖上“攆”銀魚 配額“限”出高效益》;通訊《不想活在材料里,基層干部呼吁減負》《海外最大蘇州園林“流芳”美國》《三色廻峰山》《“踩界”的小鎮有跨省“朋友圈”》;評論《給裝睡的人猛擊一掌》《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流浪大師,還是“流量大師”?》等等??梢?,今天的新聞話語力首先體現在標題拿魂上,我們不做“標題黨”,但是要諳“標題范”,精制琢磨一則好標題,是話語出新出彩的第一步,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是“關鍵一招”。
這兩個40%值得深思。近年來,參評作品暴露出一個苗頭:對語言的組織與把握,不少一線的記者編輯并不走心用心。記者不做簡單純粹的“文字匠”,但對文字要有敬畏心、采寫編要有“工匠精神”。殊不知,文字作品,無論是文學的還是新聞的,形式也是內容,文與質相稱,文質彬彬方為力作。當下是多維關注、多元思考、多彩表達的“豐時代”“微時代”,尤其是在紙質媒體與新媒體競爭的賽道上,“快”不是報紙的優勢,唯新、唯實、唯活的豐富話語表達,才能彰顯“見字如面”的閱讀力。
“四力”之筆力,是綜合表現力,字字句句既要精準反映出腳力,也要精確表現出眼力,更要精致傳達出腦力。報紙上的作品主要是由文字鏈接、組合、融鑄而成的,沒有文字的張力就沒有傳播的話語力。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曾說過:誰擁有語言,誰就“擁有”世界。具有美感的語言,才能征服人心。新時代的消息、通訊、評論要更加注重歷史情懷、人文意蘊的審美表達。善于設置遼闊議程、呈現深遠意境,善于引用歷史典故、古典詩詞,善于傳遞人文關懷、講述溫情細節,必將增值閱讀接受價值。越來越注重審美格調、考究審美修辭、展現審美氣度的紙媒文章,已經受到全媒體輿論場的青睞與熱捧。只有將文氣、銳氣、靈氣、大氣交匯于筆端,必將產生“情動而辭發”“披文以入情”的閱讀效果。
無論媒體形態怎么變革,傳播形式怎么變化,既有“顏值”又有“言值”的話語表達始終是核心競爭力。新聞和思想始終不會退場,審美表達與審美閱讀是稀缺資源。而這一切的一切,正是靠“四力”的賦能與勃發。
【本文為2019 年度江蘇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
主流媒體創新傳播研究”(19XWA001)實證性研究成果】
(作者為新華日報社副總編輯)